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讲好新中国成立75年来甘肃发展故事,全面展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举行“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9月25日下午为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陇南专场。陇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永革围绕“牢记嘱托,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担当使命,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新陇南”,介绍新中国成立75年来,陇南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还有陇南市副市长刘诚、包焱、王凡。
今天是“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陇南专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陇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永革先生,请他围绕“牢记嘱托,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担当使命,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新陇南”,介绍新中国成立75年来,陇南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共同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陇南市副市长刘诚先生,副市长包焱女士、副市长王凡女士。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陇南的情况。首先,我代表陇南市委、市政府和280万陇南人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陇南发展的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陇南,因地处甘肃最南端的特殊区位而得名,因坐拥甘肃这柄“玉如意”上最美的一角而闻名。
陇南之美,美在百峰连绵、雄姿英发。仇池山铸就了伏羲诞辰的不朽神话,大堡子山记录了秦人崛起的英雄传奇,祁山堡见证了诸葛亮“六出”北伐的刀光剑影,青泥岭留下了李白蜀道难的千年感叹,哈达铺的群山镌刻了红军长征到陕北去的伟大抉择,让“八千年历史看甘肃”更加鲜活灿烂。
陇南之美,美在千川汇江、绰约多姿。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等3760条大小河流,汇嘉陵、入长江,造就了天池湿地、幽谷清涧、飞瀑流泉、碧潭深渊等水奇观,让“如意甘肃”增添了烟波渺渺、碧水泱泱的江南毓秀。
陇南之美,美在万物竞秀、玉韫珠藏。神奇的北纬33线横穿全境,大熊猫、金丝猴等70多种珍稀动物纵嬉喧啸,珙桐、红豆杉等60多种珍贵树种恣意生长,2400多种中药材种质资源赢得了“天然药库”之美誉,油橄榄、核桃、花椒等产量、产值居全国前列,铅锌、锑、金等有色金属的储量、加工冶炼,迈入全国地市“第一方阵”,让甘肃这座资源“大宝库”名副其实、声名远扬。
陇南之美,不仅美在资源禀赋、历史沉淀,更美在牢记嘱托、接续奋斗。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一代又一代陇南人战天斗地,用心血和汗水辛勤浇灌这片古老的大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三次赴甘肃视察,四次面对面指导,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甘肃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2019年8月,在视察甘肃重要讲话中指出“陇南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的地区之一,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都在这里留下过战斗足迹”。2009年6月,在徽县江洛镇龙头新村“5.12”地震灾后重建点满怀深情地说:“我一直惦念着这个地方。尽管路途很远,时间有限,但我一定要到这里来看一看”。习心系陇原大地、情牵陇南人民,给予我们极大的精神鼓舞和强大的奋进力量。
我们时刻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打特色牌、走创新路,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量质齐升的良好势头。特别是近三年来,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连续突破500亿元、600亿元大关,开创了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一颗产业汇集、人文荟萃、美丽富饶的陇上明珠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着力打造产业兴旺新陇南,发展基础更实了。围绕培育13条优势产业链,从四个方面加力推进,实现了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地域优势工业提级转型、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新兴数字产业提速崛起。农业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规模化养殖企业比2021年增加了11倍,全市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新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数量、新获证绿色食品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三品一标”在“点绿成金”中续写传奇。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近三年净增58家,达到135家,拥有上市企业3家,一批风光电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新型工业在“追风逐光”中蹚出新路。文化和旅游融合度越来越高,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柱作用愈加明显,国家5A级景区实现零的突破,4A级景区达到19家、居全省第二,创建国家等级民宿10个、居全省第一,美丽乡村特色游在“各美其美”中相得益彰。建成陇南市大数据云计算中心,“陇南乡村大数据”平台获多项国家级表彰,智慧陇南在“数智交融”中日臻完备。
我们着力打造创新开放新陇南,发展空间更广了。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依托科技创新、扩大开放、项目投资、招商引资四个方面激活力、添动力。深入推进“强科技”行动,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速居全省第一。主动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货运班列在陇南集货始发,陇南农特产品“入渝得水”,跨境电商交易额成倍增长,“走出去”的发展动能愈加强劲。坚定不移大抓项目,持续开展攻坚行动,近三年实施5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2102个、投资总额1012亿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市经营主体从2013年的7.1万户扩增到现在的19.75万户,招商引资签约资金连年增长、增速稳居全省前列,厚植了一方“近悦远来”新沃土。
我们着力打造协调发展新陇南,发展合力更强了。坚持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从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和美乡村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强县域”行动,在2023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中,3个县被评定为“进步县”,2个县区被评定为“先进县”。实施完成一批城市品质提升项目,补齐市政设施短板,城镇化率近三年平均增长居全省第一,城区“人气”越来越旺。创新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和美、全域同创的“百千万全”工程,先后建成美丽乡村2100多个,康县长坝镇花桥村等12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和美乡村”、数量居全省第一,共同富裕“底色”越来越浓。
我们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新陇南,发展底色更靓了。坚持生态优先,着力谱写“绿色”四篇大文章,精心呵护绿水青山好生态、碧水蓝天好环境。绿色品牌持续擦亮,两当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康县成功创建第一批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陇南油橄榄成功创建“中国气候好产品”,生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播绿活绿成为“新名片”。绿色版图持续扩大,“十四五”以来,累计人工造林377万亩、义务植树8300多万株,实施绿色长廊工程5200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第一,植绿造绿成为“新潮流”。绿色环境持续向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市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比例均居全省前列,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护绿惜绿成为“新风尚”。绿色理念持续深化,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4家、省级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大力整治城乡环境卫生,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全社会绿色发展意识不断增强,用绿增绿成为“新路径”。
我们着力打造和谐幸福新陇南,发展成色更足了。认真贯彻农业农村、教育、就业、健康四个优先发展战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全市86%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结对帮扶,着力解决上学、看病、养老、就业等民生难题,近三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5.3%、7.9%。探索形成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持续深化依法信访,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社会治理平安有序,生产生活环境安全稳定。
迈上新征程,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悉心感悟的期望要求,时刻铭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苦干实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新陇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感谢刘市长的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记者:刚刚市长介绍到,陇南因坐拥甘肃这柄“玉如意”上最美的一角而闻名,打造绿色生态新陇南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方面走在全省前列。请问贵市在创建“两山”基地方面有哪些成效和做法?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绿色生态是陇南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全市森林覆盖率45.27%(比全省高33.94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1.25个百分点),水资源量约占全省的1/4,陇南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具有先天优势和良好基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陇南“两山”创建工作,《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3年安排部署。今年1月份,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陇南市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了陇南打造“美丽甘肃样板示范区、“双碳”融合先行示范区、绿色崛起特色示范区、生态城乡品质示范区”的功能定位。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环境污染防治、绿色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生态“高颜值”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并进。
一是生态产业协同抓。我们坚持以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融互促为导向,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绿色生态、厚重文化、大数据平台、中医中药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以“生态+”带动“产业+”“文旅+”“互联网+”,走出了一条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居全省前列。
二是生态品牌协同创。我们统筹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两当县成功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成县、徽县、康县、官鹅沟大景区、金徽矿业创建为第一批甘肃省“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两山”基地创建数量、类型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生态环境协同治。我们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九个美丽”创建,美丽陇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更加宜居宜业。
四是生态转化协同促。我们积极探索创新“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和行动实践,形成了宕昌县“红绿互促+文旅融合”生态旅游、康县“美丽乡村+康养旅游”全域乡村游新业态,金徽矿业“生态文明+工业文明”绿色矿山、两当县“双三元双向循环、八元产业联动互补”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等一批典型案例。陇南市先后荣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十佳城市”“乡村振兴绿色实践优秀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山”基地创建,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把陇南打造为甘肃绿色发展的典范城市。谢谢。
记者:陇南曾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请介绍一下陇南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如何继续发力?谢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陇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贫困的斗争史,夺取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后,我们还有5个国家级、1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四个不摘”,力度不减,推动巩固拓展成果向乡村全面振兴衔接升级。
一是努力把重点对象帮起来。我们健全完善“3229”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推广运用“甘肃一键报贫”,常态化排查,网格化监管。截至8月底,监测对象累计达到2.63万户10.25万人,占全省1/6。制定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1.83万户7.06万监测人口风险稳定消除,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二是努力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陇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两项占70%左右。因此,我们把抓产业、促就业作为助农增收的重点。在抓产业上,以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为牵引推动农业特色产业价值提升、以规模化养殖为牵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了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茶叶、苹果6条产业链,创建了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订单收购、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形式,让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在促就业上,搭建劳务工作服务平台,拓展劳务服务对象,注册“礼贤妹”“燕河建筑工”等劳务品牌25个,每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稳定在67万人以上,脱贫劳动力32万人以上,近三年脱贫人口收入增长50.54%。
三是努力把各方力量聚起来。统筹用好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帮扶资源。近三年来,青岛市投入援助资金18亿元,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投入和引进资金3.5亿元,消费帮扶24亿元,建成东西协作示范村60个,共建产业园区16个。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陇南行动,261家民营企业与375个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
四是努力让全域乡村美起来。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创新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和美、全域同创”工程,探索乡村建设“十重十不”的陇南模式(即:重规划,不无序推进;重整合,不无效投入;重特色,不同质竞争;重产业,不减少收入;重生态,不砍树埋泉;重文化,不淡化乡愁;重保护,不大拆大建;重品质,不外美里乱;重参与,不大包大揽;重治理,不建治脱节)。20个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28个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去年全市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2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五是努力让乡村治理好起来。立足实际探索创新,形成了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让群众话有处说、事有人办、难有人帮,自2022年7月在全市推行以来,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0.19万条,办理事项19.42万件,化解矛盾纠纷4.52万件,受到了中央政法委、农业农村部和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新华社、半月谈等主流媒体作了深度报道。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发展”,长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山水韵、产业兴、人和美”,扎实开展和美乡村创建,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谢谢!
记者:陇南是矿产资源大市,多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全省前列。请问陇南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绿色矿山建设上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考虑?谢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陇南成矿条件优越,甘肃这座资源的“大宝库”,最多的富矿在陇南,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陇南的矿产资源,可以用“金”和“石”来概括,“金”主要是铅、锌、黄金、锑等有色金属矿产,“石”主要是重晶石、硅石、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近年来,我们坚持把矿业经济作为强工业的主引擎,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供给质量,加快推动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找得到”是基础。我们聚力精准找矿,大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地勘项目,设立市级地质勘查专项基金,深度挖掘矿产资源储量。截至目前,全市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产达34种,其中,铅、锌、锑、金和重晶石查明储量居全省第一,西成铅锌矿带的储量居全国铅锌矿第三位,西和县崖湾锑矿是全国第三大锑矿,硅石、方解石、石灰岩、饰面用大理岩等非金属查明储量居全省前列。
“用起来”是关键。我们聚力构建集群,坚持运用市场化手段,采取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支持培育一批矿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近两年来,礼县紫金矿业、金山金矿、文县雄伟万利循环生态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甘肃瑞能150万吨铅锌矿改扩建、金徽股份矿业江洛矿区300万吨选矿、徽县九条沟金矿48万吨采选、紫金矿业黄金冶炼等项目加快建设,矿业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31.3%。金徽股份成为我市首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矿业企业。
“护好绿”是根本。我们聚力绿色发展,始终把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所有新建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规划建设,原有矿山加快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推动矿山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4家、省级绿色矿山4家。到2025年,全市所有的大中型矿山、50%以上的小型矿山将达到省级绿色矿山标准,真正把矿山变青山、矿区变景区。
下一步,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国家所需、发挥陇南所能,以提高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用好“金石”富矿,奏响“金石”强音,做好“金石”文章,着力打造铅、锌、金、硅石、碳酸钙、重晶石等重点产业集群,叫响“陇南铅锌”“陇南重晶石”“陇南建材新材料”等优势品牌,努力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谢谢!
记者:陇南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宕昌官鹅沟、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等5A、4A级景区都是热门打卡地。今年以来,文县“大熊猫”频频亮相央视,宕昌原创歌曲《娥嫚》火爆全网。请问陇南文化旅游有什么特点?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发力,持续推动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感谢您对陇南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关注。陇南山清水秀,风光雄奇秀丽,是北纬33度的绿色明珠。这里,我想用三句比较通俗的话来形容陇南在文旅方面的独特魅力。第一句话:寻根文化,陇南值得长长奔赴。陇南是伏羲诞生地,秦人从礼县出发,问鼎中原,一统六国;李白、杜甫在陇南留下了《蜀道难》《同谷七歌》等壮丽诗篇,七夕乞巧、白马秘境、茶马古道、两当兵变让陇南充满了神奇色彩,每次奔赴都能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第二句话:寻味陇原,陇南值得细细品尝。甘肃“麻辣烫”火爆出圈的背后,藏着陇南的“麻、辣、香、甜、浓”,“甘、鲜、醇、脆、美”十种味道。“吃在陇南”,无论您远去或是停留,都不会忘记舌尖上的“麻辣鲜香”带给您的独特味道。第三句话:寻找生活,陇南值得慢慢感受。在陇南,可以暂时远离城市喧嚣,感受美丽的山川、幽静的森林、清澈的溪流、清新的空气、山林的鸟鸣,让山水抚慰我们的灵魂,美食充盈我们的生活,乡愁记忆温暖我们的心灵。
近年来,我们着力打造文旅康养胜地,持续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陇南成为很多游客心中别具一格、值得一游的诗和远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大景区+全域游”发展思路,以山水为本底、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以康养为载体、以旅游为纽带,努力把陇南建设成为大九寨旅游圈重要的游客集散地、西北知名康养目的地、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重点做好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景区”文章。充分发挥官鹅沟这个我省唯一一个以自然山水为元素的国家5A级景区引领作用,抓好武都万象、康县青龙山、礼县祁山三国文化产业园、嘉陵江大峡谷等大景区建设,加快文县天池、成县西狭颂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带动全市各类景区升等晋级,让游客有更加愉悦的体验。
二是做好“全域”文章。秉持“全域”理念,依托全市2100多个美丽乡村,因地制宜开发农耕文化传承、田园观光、休闲康养、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精心设计特色旅游线路,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让每一位来陇南的游客都能亲近自然、放松身心。
三是做好“融合”文章。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陇南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加大文化遗产、革命遗迹保护利用力度,丰富展演形式,创排《白马盛典》等旅游演绎节目,让更多游客沉浸式感受陇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是做好“服务”文章。持续推进文旅康养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加大星级酒店、等级民宿、星级农家客栈等建设力度,推出一批独具“陇南味”的特色旅游商品,积极打造智慧景区,让每一位游客在陇南都能吃得安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
五是做好“品牌”文章。发挥甘陕川毗邻地区文旅环线战略联盟作用,积极开发“三日游三省”“朝九晚武”等特色旅游线路,让更多游客旅游在川陕、吃住在陇南。策划推出更多令人眼前一亮的“热点”“爆点”,叫响“南北过渡带,康养陇之南”“天然氧吧”等特色旅游品牌。
各位朋友,陇南有“十美”,美在千年情、美在革命红、美在山水景、美在舌尖味、美在慢节奏太阳集团1088vip,、美在现代城、美在“国宝”靓、美在中国节(乞巧)、美在民俗特、美在田园风。诚挚欢迎大家到陇南,品味热辣滚烫的特色美食,体验“生态陇南康养胜地”的万种风情。谢谢!
记者:陇南市是今年全省汛情灾情最重的市州,“7.22”暴洪灾害更是牵动人心。请问陇南市是如何开展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灾情损失怎么样?目前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情况如何?谢谢。
感谢这位朋友对陇南灾情的关注。陇南属秦岭褶皱系地质构造,山高坡陡谷狭,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占全省的36.1%,是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暴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2021年以来,陇南共发生暴雨62次、其中大暴雨19次,发生洪涝、冰雹、低温冷冻等各类自然灾害41次。今年7月以来,陇南先后出现10轮强降水过程,多地出现暴雨、大暴雨。7月7日因强降雨导致2700余名旅客滞留陇南火车站,我们迅速组织开展旅客转运、住宿安排、食物发放等工作,第一时间妥善安置滞留旅客,彰显了城市温度,呈现了暖心陇南,赢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特别是7月22日至24日,陇南遭受特强等级降雨,成县24小时降雨量超过1961年以来历史极纪录,武都区三河镇24小时降雨量超过建站以来历史极值2倍,短时强降雨引发了暴洪、泥石流等灾害,共造成全市9县区163个乡镇1680个村55490户205470人受灾,部分居民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20个乡镇的112个行政村道路、电力、通讯中断,直接经济损失38.99亿元。
我们深入贯彻习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集结一切资源,调动一切力量,紧急避险转移安置7882户27101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坚决做到应转立转、应转尽转,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我们采取“行业系统整合资源帮、县区之间对口定向帮、社会力量组织引导帮、重灾区域集中全力干、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干”的“三帮两干”方式,争分夺秒抢通保畅,因灾中断的电力、通信、供水、道路短时间内全部抢通,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恢复正常,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我们在做好抢险救灾的同时,有力有序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邀请省上专家组深入灾区,科学核查评估灾情,编制了《陇南“7.22”暴洪灾害损失评估报告》,建立了“一个机制”,即陇南市“722”暴洪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机制,形成了“两个清单”,即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清单、政策清单,出台了两个方案,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实施方案,遵循“分级、分类太阳集团1088vip,、分责、分期”的工作原则(实施方案和政策保障分级落实、项目资金争取和建设实施分类施策、重建任务分责到人、重建工作分期推进)和“四个统一”工作思路(政策统一研究使用、方案统一编制报审、资金项目统一争取、项目实施统一推进),计划实施灾后重建项目385个、总投资43.9亿元。
按照方案总体安排,整个重建工作两年完成。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以修复重建为主的居民住房建设,分为维修加固、原址重建和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三类实施,尽快让受灾群众搬入安全舒适的新房子;二是以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生活更加便捷;三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恢复,让群众收入不减;四是以教育、医疗等为主的公共服务,让孩子上学、群众就医更加方便;五是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为主的防灾减灾建设,让群众安全更有保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陇南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出台了《关于支持陇南市暴洪灾害灾后恢复重建的意见》,提出了一揽子支持政策措施。省直相关厅局,在项目、资金、政策方面给予陇南全力支持。可以说,灾区的一砖一瓦、一路一房,无不凝结着各方面的关爱支持,这也是我们能够按时按点、保质保量完成重建任务的信心和底气所在。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有媒体朋友的倾情关注,我们一定能够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重建美好家园!谢谢!
记者:陇南作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节点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请问陇南在抢抓“一带一路”、陆海新通道等机遇,推进向南开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考虑?
谢谢您的提问。陇南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诗仙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青泥岭就在陇南,这也反映了陇南被重重大山阻隔,对外开放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近年来,我们抢抓“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机遇,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内外兼顾、区域联动、向南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一是交通“打头阵”。我们把交通物流通道建设作为先导性工作,建成投用陇南机场,提前6年达到规划设计吞吐量,民航7条航线座大中城市;建成兰渝铁路,2023年发送旅客163万人次、货物45.7万吨;建成兰海、平绵、十天陇南段和两徽、武九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45公里、居全省第二;公路总里程达到1.9万公里、居全省第一。“铁公机”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陇南千年蜀道变通途。建成东盛国际商贸物流港等3个规模化物流集散园区、9个专业化物流园区,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运行,陇南成为甘陕川结合部的重要物流集散地。二是扩大“朋友圈”。陇南距兰州、西安、成都、重庆的直线公里左右。省内我们积极加强与甘南、天水、定西等邻近市州的区域协作,省外我们深入推进向南开放,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持续拓展与重庆、成都、广元、阿坝、汉中等地的交流合作。成功举办浙商、鲁商、川商、闽商一系列经贸合作发展交流活动,2022、2023年两年招商引资签约资金、省外到位资金超过前五年总和,今年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1-8月同比分别增长53.7%、98.8%。三是特产“出国门”。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协作,与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市签订三年合作计划,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各类展会,租赁建设迪拜等海外仓。发展跨境电商企业34家,建设国内域外门店35个,出口产品28种,覆盖31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交易额增长12.5倍。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抢抓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政策机遇,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重点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强通道。立足构建“甘陕川综合运输枢纽连接地”目标定位,积极谋划推进景礼、天成、余文等5条高速建设,彻底打通西北至西南(九寨沟)的旅游黄金通道,尽快实现与“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互联互通。二是扩外贸。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交流互动,深化在农产品购销、文旅康养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因地制宜、谋求差异、打造品牌,提高特色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培育更多跨境电商企业,加强海外店、海外仓建设,让更多陇南“土特产”走出国门。三是促合作。坚持深耕南向,加强与成渝地区交流合作,落实好与重庆、成都、广元等地签订的合作协议,建设成渝地区优质农产品和清洁能源供应基地,打造甘肃南向开放先行区。用好青岛东西部协作平台,主动对接东部发达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招商引资,推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进一步深化拓展国际友城工作,密切人文交流和友好往来,让陇南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陇南。
最后,感谢主持人和各位媒体朋友们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如今的陇南,正在沿着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昂首阔步迈上厚积薄发、蓄势奋进的快车道,280万陇南人民将牢记殷殷嘱托,沿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诚邀大家关注陇南、走进陇南、感受陇南,共同见证陇南的发展,以更宽视角展现陇南风采、更高声量讲好陇南故事。
感谢刘市长的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者进行深入报道的媒体朋友会后联系省政府新闻办。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
Copyright © 2002-2024 太阳成集团环保精工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网站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苏ICP备2021013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