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城·(China)集团网站app

您好,欢迎进入太阳成集团环保精工设备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9728太阳成集团东方电缆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4-05-27 11:13浏览次数:

  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回顾2023年,公司积极应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与挑战,始终坚持“团队制胜的文化、持续创新的精神、行稳致远的理念”的文化基因,牢牢抓住主业不动摇,抓住自主创新不动摇,以创新驱动发展,深度挖掘并释放新质生产力。面对全球能源结构变革的浪潮,公司积极把握机遇,深度参与并引领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为未来持续引领行业进步贡献力量。

  2023年,公司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23年发展总计划》部署安排各项工作,文化建设有序推进,经济发展总体稳步提升。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10亿元,同比上升4.30%,其中海缆系统及海洋工程营业收入合计34.76亿,同比增长14.78%,实现陆缆系统的营业收入38.27亿,同比下降3.7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90亿元,同比增长83.93%。

  必须承认,公司管理层没有完成董事会、股东大会通过的2023年度财务预算的部分财务指标,但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企业综合能力、核心竞争力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连续三年荣膺“中国线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入选“浙江省首批雄鹰企业”、上榜“中国品牌价值”榜单。

  围绕东方特色企业文化,有效践行文化基因。坚持21字文化基因,积极推动“青年东方”建设,开展东方特色文化系列活动,提高员工的向心力;组织开展多项主题鲜明的团建活动,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开展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阳江教育系统等奖学金助学,完成“阳光雨露”专项基金、“两山”环保基金、“烈火雄心”慈善公益基金等捐赠工作。

  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全面激活组织效能。有序推进组织团队结构优化工作,进一步挖掘人才潜力和作用;不断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取得正高级工程师职称4人;依托“青年东方”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分类别、分层次、分岗位培训;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机制,完成第一批以结果为导向的项目激励。

  坚持海陆并进,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资本平台作用,助推“3+1”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东方制造”走向世界高端。完成东部(北仑)基地高压陆缆技术改造和中低压陆缆板块整合优化,产能取得进一步提升。南部(阳江)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提升南部整体影响力,全力打造高水平、高质量产业区块;依托欧洲公司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中国首套深远海动态模拟一体化试验平台“东方海工07”顺利投运,进一步提升国内国际核心竞争力。

  依托战略创新中心,进一步推动重大市场和重点项目的突破,助推市场高质量发展。积极谋划重点市场的战略创新工作并推进重点客户合作关系,助力国内外市场开拓。做深做透海缆业务板块,依托3+1产业布局,持续开拓东部、南部、北部以及国际和高端的海缆市场,高质量完成海缆项目的交付工作;持续提升陆缆业务板块核心竞争力,工程市场持续中标,逐步实现了“有工程找东方”,稳定保持关键市场的份额领先;依托南方产业布局,南方陆缆市场突破历史新高。

  依托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推动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示范应用,始终保持强劲的科技领先优势。持续推动四新项目立项,知识产权授权专利29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在高端海洋装备领域成功突破三大“卡脖子”核心技术:国内首个深远海动态缆系统研制成功并应用于“海油观澜号”;三芯500kV海缆实现全球首次应用,超高压海底电缆技术创造了新的里程碑;新一代m2525kV直流海缆研发取得决定性进展,为海上风电远距离送出补齐了最后一块技术短板。同时公司持续在新材料、深水装备、电气系统和施工装备等关键核心领域研发投入和产业链建设,持续完善提升四大产品解决方案,确保公司保持在科技创新上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海陆并进,强化财务整体管理能力提升。对各部门重点费用执行预算计划,实现预警和管控;利用数字化加强成本管控,进一步深化海陆分类核算;完成资金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反馈效率与管控力度。加强数字化对QHSE体系核心业务的有效支撑,持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公司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新版上线;开展全面体系内审,并完成整改闭环,进一步提升运营管理能力;通过SCL安全文化阶梯认证;营造全员参与质量、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加强供应商管理,推进数字化仓储平台建设,完成主要供应商的年度评价与评审工作;通过平台集采等机制,进一步降本增效;完成原材料仓库和恒温恒湿仓库的数字化系统上线;推进新材料替代及附件呆滞库存优化。进一步提升高端制造和精益管理水平,加快东方制造走向世界高端。执行项目制和批量化两种管理模式,项目制稳步推进,制定项目制成本统计及薪酬绩效模式,建立项目联系和开机评审机制;批量化正式实行,积极推行低压排产管理提升,优化库存、提升产能,进一步实现中低压电缆降本增效,助推陆缆市场核心竞争力提升。

  2023年,公司启动ESG体系建设,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基础,助力国际化。在环境方面,公司持续关注并推进能源效率改进项目、部署屋顶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提供回收材料的使用等措施,以减少组织及产品的碳足迹。在社会方面,公司尊重所有员工权利,为员工提供良好福利与发展机遇,满足员工精神与物质需求;全方位赋能员工,充分激发员工发展潜力;坚持守正经营,持续守护员工安全与健康,实现人才成长与公司发展同频共振。在治理方面,公司不断加强治理结构,完善透明度和问责制度。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2024年,东方电缆将继续紧紧围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握国家“30-60”双碳目标、建设海洋强国、新基建等重要战略机遇,深入践行企业文化基因,聚焦主业,以自主创新为驱动,打造硬核力量,持续提升可持续竞争力,加快“东方制造”走向世界高端,加快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国际核心竞争能力的现代企业”的宏伟愿景。

  公司是国内陆地电缆、海底电缆系统核心供应商,报告期内,荣膺2023(第十届)中国线强。公司主营业务为海底电缆、陆地电缆等一系列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安装敷设及运维服务。按照CSRC(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业分类属于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C38)。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9修改版)属于电线)。

  电线电缆是用来输送电能、传递信息和制造各种电机、仪器、仪表,实现电磁能量转换所不可或缺的一大类电工产品,是电气化、信息化社会中重要的基础性配套产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血管”与“神经”,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有用途广泛、品种繁多、门类齐全等特点。其产品广泛的应用于电力、轨道交通、新能源、建筑工程、海洋工程、通信、石油、化工、汽车、船舶及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

  近年来,中国电力、石油、化工、城市轨道交通、汽车以及造船等行业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电网改造加快、特高压工程相继投入建设,以及全球电线电缆产品向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地区转移,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市场规模迅速壮大,电线电缆制造业已经成为电工电器行业二十余个细分行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占据四分之一的比重。根据APC产业协会和线月发布的全球电线电缆制造商排名显示,全球电线家,表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已然得到提升。

  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电线电缆行业已经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其电线电缆巨头依靠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已经实现了跨国、跨地区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产业集中度比较高,其中美国前十名电线电缆企业占其国内市场份额达70%以上,日本前七名电线电缆企业占其国内市场份额达65%以上,法国前5名电线电缆企业占其国内市场份额达90%以上。全球电线电缆行业已经进入几大巨头垄断竞争阶段,我国电线电缆企业数量较多,普遍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低,截止到报告期末,我国电线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企业数量有4000余家,行业内75%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没有一家企业具有绝对的龙头优势。但是,行业内头部企业依托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在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在国家层面,国家给予“新基建”等重点战略的政策以及资金扶持。在“十四五”纲要中,提到了优化国内能源结构,提高新能源的比重,建设智慧电网和超远距离电力输送网。“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计划总投资三万亿元,其中南方电网计划投资6700亿元,以加快数字电网和现代化电网建设进程;国家电网计划投入2.23万亿元,推进智能电网转型升级。

  展望“十四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要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坚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补齐短板。“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优化城镇化布局、加快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城市群和中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推进、新能源市场爆发式增长、新基建投资的兴起,给新能源装备电缆、节能环保电缆和特种电缆等产品带来了极大的市场机遇。

  公司现拥有陆缆系统、海缆系统、海洋工程三大产品领域。拥有500kV及以下交流海缆、陆缆,m2535kV及以下直流海缆、陆缆的系统研发生产能力,并涉及海底光电复合缆、海底光缆、智能电网用光复电缆、核电缆、轨道交通用电缆、防火电缆、通信电缆、控制电缆、综合布线、架空导线等一系列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安装敷设及运维服务能力,提供深远海脐带缆和动态缆系统、超高压电缆和海缆系统、智能配网电缆和工程线缆系统、海陆工程服务和运维系统四大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建筑、通信、石化、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核能、海洋油气勘采、海洋军事等领域。公司通过了ISO三大体系认证,拥有挪威船级社DNV认证证书。

  公司海缆系统采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服务”的模式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通过提供EPC总包服务打造系统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交钥匙”工程服务。公司陆缆系统采用“研发、生产、销售”,通过直销招投标和经销商的双渠道销售模式,为客户提供标准化及差异化的产品。基于两个产业体系不同的技术特点和生产组织模式,公司目前对海缆系统实行项目制生产方案,陆缆系统实行批量化生产方案,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秉承“创新、诚信、和谐”的价值观,坚持“团队制胜的文化、持续创新的精神、行稳致远的理念”的文化基因,以企业共同使命、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基因牵引、规范行为,形成自我奋斗驱动力。

  作为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公司不断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注重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研究生和年青归国留学人员等海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能充分满足公司技术创新的需求。

  公司自创立之初就十分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与储备体系,拥有一支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运营效率高的经营管理团队。公司管理团队有多年专业从事电线电缆行业的经验,对行业发展方向、趋势具有敏锐的把握能力,抓住市场机遇,实时制订、调整发展战略并有效地组织公司高效运营,领导公司持续保持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

  在充分考虑市场、资源、交通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建成投产位于宁波北仑的未来工厂,撤并原中压产业基地,形成高压海缆分厂、中压电缆分厂、特种电缆分厂、高压电缆分厂及海工基地为核心的东部(北仑)基地,开工建设以广东阳江为核心的南部产业基地。东部(北仑)基地是公司总部所在地,位于经济发达的杭州湾大湾区,也是长三角城市群范围,经济发展迅猛。南部产业基地位于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可辐射国际市场。2022年公司在荷兰鹿特丹设立欧洲全资子公司,将在欧洲逐步实现营销、技术研发、全球供应链开发和售后服务平台的提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两大产业基地布局都位于经济活跃地区,紧邻市场与客户,对市场的瞬息变化和客户的需求,能够形成快速有效的响应,而且所布局的各个产业基地之间可以相互关联,守望相助,铸造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依托上述产业基地基础,提供三大产业板块的产品与服务,包括海缆系统、陆缆系统、海洋工程,全面覆盖了从陆地到海洋、从产品到服务的相关业务。

  依托海陆工程服务技术提升与装备研制,公司完成了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目前已形成深远海脐带缆和动态缆系统解决方案、超高压电缆和海缆系统解决方案、智能配网电缆和工程线缆系统解决方案、海陆工程服务和运维系统解决方案共四大产品/服务系统解决方案。

  深远海脐带缆和动态缆系统解决方案:聚焦深海油气开采和远海浮式风电开发等领域,攻克了超深水和动态化设计等核心技术,在海洋脐带缆和动态缆系统领域形成了定制化设计、生产、测试、集成、敷设、运维的全寿命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多项“卡脖子”技术的成果转化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为我国全面推进深远海能源开发进程注入了新动能。

  超高压电缆和海缆系统解决方案:专注大规模海上风电集中开发和大容量海陆电力传输等领域,依托自主研发和国际国内的科研合作,具备了500kV交流海陆缆系统、m2535kV直流海陆缆系统等高端能源装备的设计、制造及工程服务能力,各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家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清洁能源、尽快实现“3060”双碳目标提供了有效支撑。

  智能配网电缆和工程线缆系统解决方案:聚焦电力配网及建筑、石化、轨道交通等工程市场领域,以智能环保、精益制造和快速响应为目标导向,实现了从满足单一市场需求向提供可示范推广的解决方案创新,研发了非交联环保聚丙烯电缆、无卤低烟阻燃B1级线缆等智能配网和工程领域创新产品,集绿色、安全、节能、环保等优势于一体,用革新的工艺装备,助力国家在建筑工程、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等领域电力建设开拓新局面。

  海陆工程服务和运维系统解决方案:依托国内领先的海陆工程服务平台和一流的运维服务团队,以全流程、多维度、高质量服务为宗旨,完成从国际领先海缆软接头到高压陆缆熔接头的衍生及革新,推动了含多省市电力配网、轨道交通电力线路连接可靠性的提升;建立了集敷设安装、工程运维为一体的海陆工程服务体系,为东方电缆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始终坚持“抓住主业不动摇,抓住自主创新不动摇”,将科技创新工作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上,经过二十多年坚持不断的技术创新与积累,公司已成为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施工敷设于一体的中国海陆缆核心供应商,多年来一直在科技创新、质量管理、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位列全球海缆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

  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为载体,持续深耕高端线缆专业领域,累计承接承担和参与了23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领先企业等建立了常态化科研合作机制,依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结合持续高强度的科技投入,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制约,实现了多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创新优势,形成了强大的持续创新能力。2023年完成5项科技成果鉴定,其中2项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3项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在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下,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更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质量和转化速度的竞争。公司始终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线缆产品实现了技术成果转化,并在超高压海洋输电、深水油气开发、深远海风力发电、超高压陆上直流输电等领域实现了工程化应用,助力我国海洋开发和高端电力装备国产化进程。

  在高端线缆领域的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做出了多项创造性贡献,受到国家、行业、客户的充分认可,荣获各类科技奖项51项。

  颁发了一系列鼓励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管理手册》《知识产权奖励办法》《技术秘密管理办法》和《专利管理办法》等,确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目标,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能,对公司经营中的专利管理问题,包括专利的申请、维护,产权归属,科研、生产、贸易中的专利管理,奖励和处罚进行了明文规定,使各项工作有制可依。依托专业化管理模式推动知识产权创新工作。在项目研发过程中,通过建立技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和利用机制,加强对专利信息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追踪当前研发技术的最新发展,掌握现有技术状况,节省研发投入。同时公司通过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有效管理,进一步整合和发挥企业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优势,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截止2023年底,授权专利139件,其中发明专利41件(含卢森堡专利1件)。

  以标准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制定海底电缆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截止2023年底,东方电缆先后牵头/参与制订了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64项,对于企业依靠技术优势引领行业发展、紧跟世界海缆科技发展方向、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秉持“东方制造高端引领”、“健康东方成就未来”的战略,致力打造行业顶尖的高端制造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司引进法国Pourtier重型框绞机、德国Troester1000kV和750kVVCV交联生产线等一批足以定义世界制造标准的先进装备,将交联电缆的制造能力提升到了交直流1000kV3500mm2,占据电缆规格和电压等级的制高点。

  本着“对外开放、对内友好”的工作思路推进公司数字化建设,不断推动数字与运营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SA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CAPP(工艺管理系统)、SRM(供应商管理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E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WMS(仓库管理系统)、钉钉、MES(制造执行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

  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等系统,引入OEE等大数据管理工具,形成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进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助力企业从“制造”升级为“智造”。

  严格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质量第一、质量管理融入业务全过程、持续改进”的方针引领下,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不断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逐步引入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管理并成功推行卓越绩效模式;不断完善质量检测手段,引进国内最大容量(2048000kVA)640kV串联谐振耐压试验系统、瑞士哈弗莱高灵敏度局放检测仪、德国GMCTDR测试仪、德国Sikora超声波测厚仪、红外光谱仪等系列电缆检测设备,不断提高检测检验水平和管理能力,公司检测中心取得CNAS认证,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交付可靠的产品提供有效保证。成功应用SCADA系统,以及自主开发RMS远程监控系统于生产管理中,可实时监控各项生产指标和参数,并可对外开放关键质量数据和记录,精准溯源每根电缆的制造数据。不断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建设公司质量品牌。

  保持陆缆系统、海缆系统、海洋工程三大领域均在行业的领先水平,成为电线电缆行业内首个“浙江制造”品牌获得者,额定电压220kV、500kV交联聚乙烯绝缘大长度交流海底电缆先后通过了“浙江制造”品字标认证,开创了世界首例500kV海缆电缆成功运用软接头的先例,树立行业标杆。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10亿元,同比增长4.30%,其中海缆系统及海洋工程营业收入合计34.76亿元,同比增长14.78%,实现陆缆系统的营业收入38.27亿元,同比下降3.7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9亿元。

  截止2024年3月15日,公司在手订单78.60亿元,其中海缆系统31.60亿元,陆缆系统37.50亿元,海洋工程9.50亿元。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6大“新”目标之一: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十四五”电网规划投资累计将超过2.9万亿元。这明显高于“十三五”期间全国电网总投资2.57万亿元、“十二五”期间的2万亿元。由此可见,受益于国家长期经济发展规划,新基建、智能电网建设推进,电线电缆产业将不断优化升级,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发展。

  电线电缆生产企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行业内较大规模的企业具备产能较大、产品规格齐全、产品质量好、资金实力较强、长期平均成本较低,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强,产品规格齐全等方面的优势。在国家不断加强对电线电缆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下,促使一批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电线电缆企业退出市场,有利于拥有质量、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与此同时,优势企业摒弃粗放的发展模式,实践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其中,部分企业长期专注专业领域并通过强化研发、精细管理实现做精做强;部分企业凭借产品线优势,着力从生产商向方案商转型;部分大型企业以“研发-制造关键材料-工程服务”等--体化优势为依托,向工程设计与服务领域扩展,并进行国内外EPC工程承包,延展价值链,综合优势得以逐渐体现。整个行业开始由产品以次充好、低价无序竞争转向质量、服务、品牌竞争,电缆企业开始向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电线电缆产业集中度正逐步提升,未来将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方针政策指导下,我国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新一代环保、节能型电缆应运而生。环保、节能型电缆相比于常规电缆,在焚烧、掩埋等处理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恶英、铅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质。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各地环保法规的陆续出台,以及“十四五”时期我国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端环保、节能电缆的需求预计会快速增长,行业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海洋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2010年,海洋经济的产出达1.5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增加值的

  全球碳排放居高不下,能源结构转型势在必行。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革命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爬升。根据Gobacarbonproject统计数据,全球化石能源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800年的2809万吨迅速上升至2022年的368亿吨,增长超过1200倍。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从1850年至今已持续上升1.1摄氏度,引发全球变暖。为有效应对全球变暖,能源结构转型已是势在必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多个国家已宣布“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2020年12月,习于全球气候雄心峰会上庄严宣布:我国将于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排放中和,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由此成为我国国策。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报告,未来五年,全球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将达到680GW,即平均每年风电新增装机达到136GW,达到15%的复合增长率;其中,陆上风电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9%,海上风电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9%,海上风电增长明显快于陆上风电增长。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3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3.9%。其中,火电装机容量139032万千瓦,增长4.1%;水电装机容量42154万千瓦,增长1.8%;核电装机容量5691万千瓦,增长2.4%;并网风电装机容量44134万千瓦,增长20.7%;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60949万千瓦,增长55.2%。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要求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探索深化地热能以及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2022年3月22日,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规划明确: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以电网为基础平台,增强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

  2023年9月2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通知》提出:到2025年,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合理、具有较好推广应用前景的示范项目,推动形成一系列相对成熟完善的支持政策、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等,有力促进可再生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其中包括深远海风电技术示范,主要支持大容量风电机组由近(海)及远(海)应用,重点探索新型漂浮式基础、m25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柔性直流输电、单机15兆瓦及以上大容量风电机组等技术应用,并推动海上风电运维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广东省,《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推动项目集中连片开发利用,打造粤东、粤西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十四五”时期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1700万千瓦。

  2023年5月20日,广东省发改委印发《广东省2023年海上风电项目竞争配置工作方案》,总计竞配23GW,30个海风项目,其中省管15个项目共7GW,国管15个项目共16GW(从中遴选出8GW项目作为开展前期工作的示范项目),且电价不作为竞配因素,明确了省管与国管海域规划;10月11日,随着7GW省管海域项目竞配结果的正式落地,表明广东海风项目提速发展。

  江苏省,江苏省发改委发布《江苏省“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根据公示,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海上风电项目场址共28个,总规模909万千瓦,规划总面积为1444km2,28个风电场场区均离岸10km以上。同时,盐城宣布“十四五”期间,盐城规划902万千瓦近海和2400万千瓦深远海风电容量。南通市制定了“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要达7.65GW的目标。

  浙江省,《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大力推进海上风电建设。积极推进已核准项目的开发建设,适时开展一批规划项目前期核准工作,加快海上风电规划修编,积极争取新增海上风电项目入规,逐步探索利用我省临近的专属经济区建设海上风电,实现我省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十四五”期间,全省海上风电力争新增装机容量450万千瓦以上,累计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

  2023年3月27日,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促进浙江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意见稿》指出9728太阳成集团,大力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浙江海上风电基地,积极推进在建项目建设,建设3个以上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实现浙江省近海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逐步探索利用专属经济区发展深远海海上风电,建设深远海风电试点示范项目。建立健全海上风电管理体系,制定出台风电场建设技术标准和配套管理制度,保障浙江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全省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达到750万千瓦。

  山东省,《2022年山东能源工作文件》指出,组织实施山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规划总规模3500万千瓦。重点推进渤中、半岛南500万千瓦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并网200万千瓦。争取760万千瓦场址纳入国家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

  《山东省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加快推动大型海陆风光基地建设。抢抓国家推进大型风光基地建设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山东省资源优势,坚持海陆并进,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山东半岛海上风电基地。聚焦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加快推动省管海域风电场址开发,适时启动国管海域试点示范项目建设,逐步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充分利用滨州、东营、潍坊等市盐碱滩涂地资源,推动风电、光伏、储能等一体化设计、建设与运营,构筑“黄河下游绿色能源带”,助力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500万千瓦、5700万千瓦以上。

  辽宁省,《辽宁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力争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4050MW(截至2020年,海上风电累计并网为300MW)。

  海南省,《海南省“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明确海南省“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场址11个,分别位于临高西北部、儋州西北部、东方西部、乐东西部和万宁东南部海域,各场址容量50万千瓦-150万千瓦之间,总容量为1230万千瓦,总场址面积约1902平方公里,水深11米-90米,离岸距离10公里-47公里。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3年10月23日发布《广西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海上风电产业方面:打造风电装备核心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海上风电产业链,引进建设一批大型风电整机制造、叶片、发电机、齿轮箱、控制系统、海底电缆等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打造风电产业园,重点建设北部湾国际海上风电产业园。优先开发北部湾近海风电资源,加快钦州、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建设。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示范化开发及“海上风电+”多功能多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南宁等地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建设风电大数据中心和风电咨询设计研究平台,重点发展大数据、咨询、技术研发等风电服务产业。到2025年,力争海上风电装机核准开工750万千瓦、投产300万千瓦。

  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题规划》明确:在海上风电场方面,要推进福州长乐外海海上风电、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漳浦六鳌海上风电接入电网工程;推进霞浦海上风电场工程、漳州深远海海上风电基地、闽南外海浅滩深远海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工程。《福建省“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增加并网装机410万千瓦,新增开发省管海域海上风电规模约1030万千瓦,力争推动深远海风电开工480万千瓦。此外,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漳州市“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通知明确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建设,闽南外海浅滩借助国家级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优势,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实施500万千瓦左右的示范性工程并投产200万千瓦。

  上海市,《上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近海风电重点推进奉贤、南汇和金山三大海域风电开发,探索实施深远海域和陆上分散式风电示范试点,力争新增规模180万千瓦。《上海市能源电力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金山、奉贤、南汇海域项目,启动实施百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十五五”重点建设横沙、崇明海域项目,建成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2025、2030年全市风电装机力争分别超过262万、500万千瓦。

  天津市,《天津市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科学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开发。结合海洋功能区划、沿岸经济建设及产业布局等,优先发展离岸距离不少于10公里、滩涂宽度超过10公里时海域水深不少于10米的海域,加快推进远海9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协调突破政策瓶颈,推动防波堤等近海风电开发。支持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等融合开发,探索海上风电制氢,促进海上风电发展。

  河北省,海上风电“十四五”规划近日已获批。其中,省管海上风电180万千瓦(秦皇岛50万千瓦,唐山130万千瓦),国管海上风电550万千瓦。要求2025年前省管并网60万千瓦,国管并网100万千瓦。

  此外,欧洲多国提高了海风规划目标。2022年5月,欧洲四国(德国、丹麦、比利时和荷兰)于北海峰会上签署《埃斯比约宣言》,承诺2030年海风累计装机量达65GW,到2050年累计装机量达到150GW。其中,根据德国修正后的《海上风电法案》,德国将2030年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目标由20GW提高到30GW,2035年和2040年目标分别设定和提高到40GW和70GW。

  综上所述,“十四五”期间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海南省、浙江省、广西、福建、上海、天津、河北等相关省份和直辖市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合计超过60GW,截至2023年底并网容量不足一半,2024年有望开启新成长周期。由此看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以及中央各部委、各地方政府政策扶持背景下,海上风电“如火如荼”发展,同时作为海上风电产业链重要环节之一的海底电缆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

  2021年3月12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要求对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要加大金融支持、优先发放补贴,促进其健康发展。此前,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提出各地要积极出台海上风电投资补贴、度电补贴等激励政策,支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政策相继出台为各省“地补”打了“强心剂”,同时也为海上风电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海上风电迎来高度景气。

  2021年6月1日,广东省明确对于海上风电项目实施财政补贴。2022年起,省财政对省管海域未能享受国家补贴的项目进行投资补贴,项目并网价格执行我省燃煤发电基准价(平价),推动项目开发由补贴向平价平稳过渡。其中:补贴范围为2018年底前已完成核准、在2022年至2024年全容量并网的省管海域项目,对2025年起并网的项目不再补贴;补贴标准

  为2022年、2023年、2024年全容量并网项目每千瓦分别补贴1500元、1000元、500元;补贴资金由省财政设立海上风电补贴专项资金解决。

  2021年11月29日,浙江省明确大力推进“风光倍增工程”。稳步推动海上风电平价上网。按照“逐步退坡、鼓励先进”的原则逐年制定海上风电上网电价,实施财政、金融等支持,支持省管海域海上风电项目逐步实现平价上网。2022-2025年通过竞争性配置确定需要扶持的项目,分年度装机总容量分别不超过50万千瓦、100万千瓦、150万千瓦、100万千瓦。2022年7月4日,浙江省舟山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2年风电、光伏项目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显示,舟山市海上风电补贴按省补政策执行。2022和2023年,浙江全省享受海上风电省级补贴规模分别按60万千瓦和150万千瓦控制,补贴标准分别为0.03元/千瓦时和0.015元/千瓦时。

  2022年4月1日,山东省出台海上风电补贴,2022-2024年在山东建成并网的海上风电项目,省财政分别补贴每千瓦800元、500元和300元,补贴规模分别不超过200万千瓦、340万千瓦和160万千瓦。

  2022年11月24日,上海发改委印发《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的通知,提到对企业投资的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和场址中心离岸距离大于等于50公里近海海上风电项目,根据项目建设规模给予投资奖励,分5年拨付,每年拨付20%。对场址中心离岸距离小于50公里近海海上风电项目,不再奖励;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和场址中心离岸距离大于等于50公里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奖励标准为500元/千瓦。单个项目年度奖励金额不超过5000万元。

  地方补贴政策的加持将加快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步伐,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链持续稳定发展。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全球海上风电技术日臻成熟,欧洲海上风电已从实验和验证阶段进入到规模化商业开发阶段,国内海上风电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目前已在近海风电技术开发、装备研制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纵观全球海上风电产业,其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a)海上风电加速发展、度电成本稳步降低。随着装机容量的持续增长,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风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海上施工工艺的日趋成熟,海上风电投资成本将逐渐降低。(b)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逐步提高。2017年之前,全球海上风电市场的商用风机平均单机容量低于5MW,2018年,全球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容量超过了7MW,GWEC预测2025年将达到11.5MW。大兆瓦机组具有同等装机规模下占用海域面积小、安装数量少、机组之间的尾流影响低等优势,可以大幅提高发电量,节约投资和运维成本。(c)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域。随着近海风电资源开发逐渐接近饱和,全球海上风电项目将逐渐向离岸更远(70km以上)、水深更深(50m以上)的方向发展。漂浮式风机可在深水区域(60米)获得丰富的风力资源,其海面空间至少是固定式风机的四倍。可大大增加海上风电场选址的灵活性。未来五年内,漂浮式风机将会实现重大技术发展。根据DNV预测,至2050年,全球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装机量将高达264GW。漂浮式风机大量运用将增加对于动态海缆的需求。(d)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吸力筒基础和深海施工工艺等技术的进步,将为海上风电场走向深远海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海上柔性直流输电将成为未来全球海上风电送出工程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结合海上风电规模化连片开发的发展趋势,m2535kV甚至更高电压等级的柔性直流海缆需求将不断增加。此外,在海底电缆导体原材料使用方面,虽然同样规格型号的产品,铜导体无论是在物理性能,还是在电气性能方面表现均优于铝导体,但是考虑到在市场上铝的售价要比铜便宜3-3.5倍,使用铝导体的海缆产品造价成本有10%-15%的影响,成本优势明显,且质量更轻,海外的部分项目已经开始应用铝芯海缆。

  基于以上海上风电发展趋势特点,结合目前海上风电发展现状,我国海上风电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通过能源装备、海洋工程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海上风电建设和运营成本相较之前已实现稳步下降。同时我国海上风电产业也正处于向实现平价上网过渡的重要阶段,结合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重大需求,海上风电一旦实现平价上网,将带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从而支撑产业链相关行业长期全面规模化可持续发展,我国海上风电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据IEA预计,2017-2030年期间,全球海洋油气年平均投资金额为1960亿美元,较2016年增加46.3%;到2030-2040年期间,海洋油气的年平均投资金额达2470亿美元,较2017-2030年增长26.0%。根据美国MarketWatch网站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气海底脐带缆市场规模为29.917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底将达到47.091亿美元,2021-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6%。

  2024年1月25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公布了2024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2024年,在全球油气需求稳步增长的环境下,公司坚持增储上产,油气产量保持强劲增长。2024年净产量目标为700-720百万桶油当量,其中,中国约占69%、海外约占31%。2024年和2025年,2025年和2026年,公司净产量目标为780-800百万桶油当量和810-830百万桶油当量。2024年,公司资本支出预算总额为1250亿-1350亿元人民币,其中,勘探、开发、生产资本化预计分别占资本支出预算总额的约16%、63%和19%。2024年,公司将加强天然气勘探部署,扎实推进三个万亿方大气区建设,包括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勘探工程、渤海万亿方大气区勘探工程和陆上万亿方大气区增储工程。全年预计将有多个优质新项目投产,包括中国的绥中36-1/旅大5-2油田二次调整开发项目、渤中19-2油田开发项目、深海一号二期天然气开发项目、惠州26-6油田开发项目和神府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示范项目以及海外的巴西Mero3项目。这些项目按计划投产,将有力支撑产量的增长。

  综上所述,随着海洋油气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水下生产系统提供电力、信号控制、液压和化学药剂、油气输送的海洋脐带缆市场需求也将逐步增加。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布局,在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甚至国际战略布局有着深远的影响。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来看,发展中国家众多,其普遍基础设施薄弱,在能源设施互联和基础设施互联领域急需投资和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带动海底电缆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走出去”。印度尼西亚电缆制造商协会主席诺瓦尔-赛玛鲁拉尔在“印尼线缆产业现状与发展规划”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印尼有130000个岛屿,考虑到岛屿间输电问题,印尼对海底电缆的潜在需求量十分巨大,希望中国企业参与印尼海缆系统建设”。不仅印尼,其他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等都对海底电缆有不小的需求,而且本国还不具备海底电缆的生产能力,不少本地区域性海底电缆工程从欧洲引进光电复合海底电缆,耗费巨大。而中国的海底电缆生产企业在成本和地域的优势已经突显出来。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深化推进,将为海缆产业创造良好发展空间。

  “十四五”是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公司紧紧围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握国家建设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倡议、新基建等重要战略机遇,坚持“团队制胜的文化、持续创新的精神、行稳致远的理念”的文化基因,牢牢抓住主业不动摇,抓住自主创新不动摇,构建国际、国内双向开拓、当前与今后同步推进的新市场格局,构建东方特色的创新发展体系,聚焦“资本与产业”、“科技与市场”、“数字与运营”的深度融合,重点突破“两化(国际化、数字化)”,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开发以及重量级科技创新合作,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生产、检验检测、安装敷设、工程服务与运维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打造成为海陆缆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从而加快“海陆并进”形成核心新优势,加快“东方制造”走向世界高端,加快实现“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的宏伟愿景。

  围绕东方特色企业文化,有效践行文化基因,强化文化人力融合,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倡导以人为本,让每个人成为价值创造者,致力于高素质和高效能的人力资源供给,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团队培育激励机制,全面激活组织效能,打造具有国际视野且有担当有作为的核心团队,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

  围绕东方特色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的载体和形式,深入挖掘、解码文化基因内涵;实行

  “四级联动”,各层级管理者要承担起转承文化基因的重任,以企业共同使命、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基因去牵引、规范全员的行为,形成自我奋斗驱动力,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2.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全面激活组织效能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致力于高素质和高效能的人力资源供给。以人力资源效能提升为核心,以“定编”严格机构设置、以“定岗”规范岗位设置、以“定员”控制人才总量,强化人才的有效配置与布局,实现组织团队结构最优化,人力资源效能最大化。

  围绕“2个抓住”,提高战略站位,充分整合、调动优势资源,聚焦“资本与产业”、“科技与市场”、“数字与运营”的深度融合,重点突破“两化(国际化、数字化)”,全力构建国际、国内双向开拓、当前与今后同步推进的新市场格局,构建东方特色的创新发展体系,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开发以及重量级科技创新合作,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生产、检验检测、安装敷设、工程服务与运维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打造成为海陆缆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实现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资本平台功能,为产业跨域发展提供保障,形成以东部为核心,布局南部及国际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上市公司价值和品牌影响力,加快创新战略合作,完善产业链发展。

  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持续提升承接、承担国际国内重大科技项目能力和水平,注

  重前瞻性、战略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强产业化与示范应用,形成强劲的科技领先优势。加强科技与市场的融合对接,充分依托科技领先的优势,加快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示范项目建设,整合资源,构建国际、国内双向开拓、当前与今后同步推进的新市场格局,提升海缆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和陆缆系统的市场占有率。

  本着“对内友好、对外开放”的原则,采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全力推进数字化未来工厂建设,覆盖门户层、经营层、执行层和控制层,全方位推动信息化和自动化全流程创新,全面提升整体运营水平,使管理更高效、制造更精益、管控更精细,打造行业标杆企业。

  坚持诚信经营、恪守商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持续提升强化员工的合规意识,充分了解合

  规遵从义务和责任,强化年度计划、政策、制度等执行情况的定期合规检查与监督,强化风险管控,通过回溯与改进实现公司运营体系的持续优化。

  面向全球提供创新的海陆缆系统综合解决方案,让陆地与海洋互联,积极履行企业公民职责,长期致力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专注主业,坚持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给员工稳定预期,给股东创造价值,给社会可靠回馈,改善员工的居住条件;通过“润慈公益基金”持续做好社会公益事业。防控质量安全环境重大风险,持续推进QHSE体系建设,依法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关注员工职业健康。

  2、把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企业运营全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共同实现绿色发展。

  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东方人的努力,坚持“团队制胜的文化、持续创新的精神、行稳致远的理念”的文化基因,立足新起点,奋进新时代,开创新局面,“十四五”战略目标必将实现。

  “十四五”是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公司紧紧围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握国家“30-60”双碳目标、建设海洋强国、新基建等重要战略机遇,坚持“团队制胜的文化、持续创新的精神、行稳致远的理念”的文化基因,牢牢抓住主业不动摇,抓住自主创新不动摇,构建国际、国内双向开拓、当前与今后同步推进的新市场格局,谋划未来,助力当今,实现愿景,构建东方特色的创新发展体系,聚焦“文化与人力”“资本与产业”“科技与市场”“精益与制造”“数字与运营”“合规与监督”的深度融合,加快“海陆并进”形成核心新优势,加快“东方制造”走向世界高端,加快实现“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的宏伟愿景。

  a)围绕21字文化基因,打造核心团队。持续推进“青年东方”建设,做好青年音乐节、青年马拉松等企业文化品牌活动,优化主题团建机制,提升员工满意度,提高团队凝聚力;建立人员能力评估平台,推进团队优化,提高人岗匹配度,提高团队执行力;做好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团队激励机制,重点实施以结果为导向的项目激励机制,提高团队价值创造力。

  b)强化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夯实人力资源管理。按照“月度有考评、季度有评审、年度有内审”的绩效管理要求,进一步优化绩效管理体系,激发人员工作积极性。优化培训课程体系和青年东方培训平台,构建全覆盖、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体系,提高人员的履职能力。建立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完善专业和管理晋升“双通道”模式,重点做好市场、技术、国际化以及南方产业基地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二)资本与产业——发挥资本平台作用,助推“3+1”产业体系,布局企业高质量发展

  a)启动中央研究院总部建设及配套项目;进一步优化东部基地产业布局,提升高端产品制造能力;围绕主业深化产业链延伸,提升系统集成能力,筹建高端附件系统研发制造基地。

  b)高标准建成南部产业基地,确保年内实现投运;积极打造南方总部,推动深远海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南部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影响力,辐射东南亚市场。

  c)谋划北部产业布局,完成系统性产业调研,培育以北部产业基地为核心,辐射东北亚市场的优质产业区块。

  d)从公司战略发展的长远角度,稳步推进海外投资与产业布局,提升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三)科技与市场——加快海陆并进,以战略创新和科技创新引领“3+2”市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a)加强战略、科技与市场融合对接,充分依托科技领先优势,构建国际、国内双向开拓、当前与今后同步推进的新市场格局,提升海缆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和陆缆系统的市场占有率。

  提升战略创新高度,围绕“高端引领”在重大市场、重点领域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海陆并进树立头部企业形象,助推“3+2”市场高质量发展。

  东部:立足浙江,统筹利用好战略资源,保持东部海风市场领先优势。拓展全域省网和业扩市场,扩大电网市场总量;深化工程、石化、交通等重大工程市场,推动核心客户的战略合作,实现“有工程找东方”。

  南部:巩固以阳江为核心的广东海风市场;深挖广西、海南海风市场,确保持续中标;巩固南网主配网市场,重点做好匹配服务工作,确保无重大投诉;深化业扩和工程市场,覆盖粤东主要城市。

  北部:依托北部产业基地提前谋划,整合资源,突破北部海风市场;重点提升与国网总部的合作高度;巩固北京、山东电网市场,突破辽宁等省网和业扩工程市场,确保持续中标。

  高端:持续占领国内海洋油气领域的至高点;加快水下系统产业的市场布局,继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好高端市场增量。

  国际:以客户为中心,围绕海洋资源、海上风电和海洋油气三大市场,突破重点项目,提升本地化(欧盟/英国)水平,高质量交付项目,制定国际化专项政策,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国际化意识。

  b)依托企业技术中心,注重前瞻性、战略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强产业化与示范应用,形成强劲的科技领先优势。

  为进一步提升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四新”成果的研发与应用,促进管理水平提升和科技进步,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科技对接市场、技术短板补强、科研人才培养、加快“东方制造”走向世界高端,公司专注四大解决方案,深化知识产权布局,力争国家级科技项目和奖项;建立项目管理程序,优化研发设计流程,推动高压动态缆、275kV海缆、湿式海缆、超深水(3000米)光缆软接头、水下光电接头等核心技术研发;推进柔性低频输电技术等关键产品系列的重大科技与市场融合项目及示范应用;

  推进报价成本标准化,提升陆缆技术标书质量;利用数字化加强工艺分析,优化陆缆制造工艺,降本增效;加强重大测试和关键接头的风险识别,确保零事故;开发水下施工新技术。

  逐步建立公司市场营销体系;制定以拓市场、提增量为导向的营销政策,发挥营销团队主动性与积极性;明确项目组职责,加强主计划管理,锁定周计划,重点提升风险识别、合同履约与产销协同水平;依托品牌入围与渠道商新增布局,形成重点市场“工程+渠道”的可复制模式,提升市场份额与品牌影响力。

  围绕“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精准管理”的要求,加强海工内部管理和体系建设,把握关键节点,识别重大风险;加大海工运维市场开拓,提升承接重大工程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东方海工运维品牌。

  (四)精益与制造——实施项目制与批量化管理模式,主抓降本增效,提升高端制造水平,践行企业高质量发展

  a)加大项目制和批量化管理力度。围绕项目制开展关键工序、关键节点等风险识别并提前做好评审管控;围绕批量化推进全周期的降本增效,重点关注产能利用、工艺优化、材料替代等环节;在自动化改善、制造过程控制精度提升、数据管理优化等方面建立精益管理长效机制;加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质量、安全管控力度,加强跨部门协作融合,持续推进团队优化。

  b)启动可持续采购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标准化供应商管理体系,采用分级管理模式,提升供应商生命周期管理水平;以降本增效为核心建立采购成本分析系统和符合技术能力的竞价模式;联合生产共同提升原材料、半制品与成品的周转率,降低资金成本;以高效率、低成本为目标,构建物流双向流通体系。

  (五)数字与运营——加强预算与成本管控,强化体系与数字化对业务的有效支撑,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a)持续创新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继续做好全面内审和持续改进;整合ESG9728太阳成集团、QHSE等多体系指标并初步建立公司性目标管理体系,确保体系范围完整性及运营有效性;建立ESG数据统计规则,启动碳足迹标准立项及相关认证工作,发布年度ESG报告,助推快速响应国际客户ESG需求;营造全员参与质量、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持续推动SCL安全文化建设。

  b)加强预算数据分析,实施预算与绩效挂钩,统一制造端数据标准,以降低批量化制造成本为目标,建立标准成本管理模式,优化成本核算方法;以降低财务费用为目标,提升资金计划性,有效运用金融工具,控制资金成本。

  c)以高效管理、精益制造、精细管控为目标,持续做好信息共享平台、数字东方平台、数显智控平台、在线监测平台、安全监控平台五大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未来工厂MES生产执行系统的全覆盖,开展自动化产线试点,打造南方新一代海陆智慧工厂;以结果为导向,强化数字化支撑业务有效性评价;推进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建设,上线文件管理系统。

  (六)合规与监督——加强合规监督,建立审查机制,强化风险管控,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a)完善对外投资管理机制,建立并维护适用于公司发展的国内外法律法规数据库,提供全面、权威、准确的法律参考;健全合同评审标准体系,确保公司无重大合同、法律及投资风险。

  b)围绕ESG企业治理要求,健全公司治理体系,开展风险评估,识别公司性重大合规风险,完善权责架构,建立合规治理行为准则和审查调查机制,实施合规监督,确保无重大不合规事件发生。

  铜、铅、铝等金属材料是电线电缆行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其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线缆企业的利润情况,公司虽然已执行了主要原材料的套期保值,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大幅亏损。

  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以及调整都会对相关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与线缆行业相关的产业政策主要有电网建设相关规划、铁路网建设相关规划、轨道交通和先进装备制造及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节能减排类规划,另外还包括针对房地产的控制及保障房建设等政策,这些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对电线电缆的需求。但是,现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往往会根据国民经济及行业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应调整,这种调整将使得市场的预期供求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电线.未来宏观经济环境下行风险

  近年来公司业务发展情况良好。随着各投资项目的有效实施,公司资产和经营规模将迅速扩张,产销规模大幅增加,将在资源整合、科研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对公司管理层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企业数目众多,行业高度分散,市场集中度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目前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大小企业达上万家,其中形成规模的有4000多家左右。目前,中低压电缆技术含量以及对设备投资的要求不高,相关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公司面临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风险。

  海上风电已进入平价时代,十四五期间,国家能源部门及沿海各省份出台了海风的开发建设规划,虽然目前正有序推进中,为海缆企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且海风场的开发已明显向规模化、大型化趋势发展,技术进步及降本增效为行业持续发展带来明显动力。但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深远海风场的具体规划及开发节奏尚待明确,未来海上风电投资建设规模、行业增速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拟采取的措施是:公司将通过采取锁定原材料成本、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动向、行业政策、储备核心技术、管理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升级产品结构等方式来应对各类风险。

  运动鞋服行业高景气赛道趋势延续 机构关注运动及男装品牌左侧机会(附概念股)

  突发 恒大汽车29%股份将被收购!10万亿级大市场迎利好 7只概念股获机构看好

  今年来存储芯片价格上涨50% 机构称行业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附概念股)

  深圳:推动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7%,力争全年新增限额以上汽车零售额100亿元以上

  “包钢系”争议不断:稀土关联交易议案被否惹猜测,钢渣价格单方变更被指违约太阳成集团太阳成集团

020-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