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必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不可片面追求高比能量。”在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办的“2024产学研融通创新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指出,要全面推进高安全与高比能量电池发展,特别是全固态锂电池,不要急于大规模装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新型电池产业前景可期,但也面临着技术和材料等方面的挑战。此次产学研融通创新活动聚焦新型电池产业发展,院士专家、企业家、投资人齐聚一堂,助力破解新型电池技术瓶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新型电池是指采用新型材料、新型结构或新型工作原理,以提高电池性能、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或满足特定应用需求的电池产品,通常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发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商用锂电池,标志着锂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开始。中国随后开始引入锂电池相关技术,并将其主要运用在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上。随着科技的进步,锂电池进一步发展到锂离子电池,解决了锂电池的安全和寿命问题。
上海大学教授李文荣介绍,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主流的动力电池之一,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持续提升方面存在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预计到2026年,全球锂电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人民币。
此外,钠离子电池是另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江苏众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雷表示,钠离子电池一方面可以解决现有电池化学体系过于单一的问题,另一方面应用场景多样且具有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优势,因此在未来有良好发展前景。
以全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动力电池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固态电池以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势,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指出,全固态锂电池和硫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固态电池研究的两大方向,需关注电解质材料、界面相容性等关键技术难题。与传统液态电解质电池相比,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有效避免了漏液、燃烧等安全风险。同时,固态电解质的高离子电导率使得电池能够实现更快的充电速度和更高的能量密度。
新型电池技术的广泛应用太阳成集团tyc9728,,为多个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在电动汽车领域,宁德时代高级项目经理占懿表示,通过在材料和结构方面的不断创新,电池性能不断提升,助力电动汽车实现更长续航和更快充电。在储能系统方面,新型电池作为关键组件,有效平衡了电网供需,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此外,在便携式电子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新型电池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尽管新型电池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如技术瓶颈、资源限制、回收处理等多重挑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推动新型电池技术持续发展的关键。
杨裕生指出,以全固态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电池在电解质材料、界面相容性等方面仍存在技术难题,导致成本高昂、性能不稳定。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材料优化,固态电池的性能将不断提升,其商业化应用指日可待。
废旧电池的处理是另一大难题。李文荣表示,像铅酸电池可以达到95%以上的回收利用,而锂电池却非常低,最开始可以说基本没有回收价值,经过几年的科学研究和市场发展,现在锂电回收率大概在10%左右,仍然不高。
代表着“绿色”的新型电池,只有实现高回收利用率才能更加低碳、环保。建立完善的电池回收体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江苏众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雷表示,电池回收对于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新型电池的市场接受度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市场接受度,企业需要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提高消费者对新型电池技术的认知和信任度。“新型电池产业的发展,要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大科研科技任务中,多部门共同研发新型电池技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国际高新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马种会建议。
新型电池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更是实现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面对技术瓶颈、成本挑战及市场接受度等多重考验,各界需携手并进,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技术创新与突破的新路径,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带来新机遇,共同推动构建一个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未来。(记者 刘雪洁 蔡琳)
甜蜜的科学:吃糖也有大学问! —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马晓伟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太阳成集团,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Copyright © 2002-2024 太阳成集团环保精工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网站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苏ICP备2021013242号-1